钧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将诗意与工艺融为一体,它拥有独特的窑变效果,流光溢彩,如梦如幻,如诗如画,让人陶醉其中。每一件钧瓷是流动的诗,影舞的画,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。每一件钧瓷作品都像是流动的诗和影舞的画,令人陶醉。杨国政,是钧瓷的创作者,更是传承者。在漫长的人生中,在浮躁的都市里,他却能心无旁骛,成果不断,而恰是这份平和的心态,让他走得比别人更远。
结缘钧瓷,锚定人生航向
神垕,中国河南省禹州市的一个镇,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,尤其以钧瓷而闻名。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,始于唐,盛于宋,北宋时期成为皇宫御用品。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现象而著称,享有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的美誉。杨国政出生于这一方宝地,自幼耳濡目染,闻的是窑火烟,看的是七彩釉,听的是长辈烧制钧瓷的奥秘,因此对钧瓷铭心趣然。
1974 年 7 月,杨国政高中毕业。因缘际会下进入神垕镇东风瓷厂,彼时的他才真正与钧瓷结缘,并很快就在烧制钧瓷方面显现出了极高的天赋。
1977 年是杨国政终生难忘的一年,那一年春天,天津美术学院的王之江、王麦秆、王安庭等教授带领十几个学生慕名来到神垕镇东风瓷厂,从事钧瓷研究、创作和烧制。王之江是全国著名的雕塑家,曾为画家齐白石塑造半身像。王麦秆是全国著名的版画家、鲁迅上海左联成员。这些专家的到来,对于没有上过大学的杨国政来说,无疑是绝佳的学习机会。杨国政如饥似渴地虚心求教,从这几位教授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。特别是对于钧瓷雕塑以及造型审美的学习,让他终生受益匪浅。
杨国政记得,当时王教授带来的学生设计了 100 多件作品,为此,他们专门邀请“大厂”的师傅来烧制,因为他们都知道钧瓷的艺术就在于烧,要点就在于火,必须找经验丰富的师傅。在“大厂”的师傅烧制钧瓷的过程中,杨国政每一步都不敢离开,生怕错过一点细节。然而,即便是和“大厂”的师傅烧制步骤一样,结果烧出来的却是很多的白板,对于钧瓷来说就是“废品”,这让厂里的领导倍感焦急。而“不服输”的性格,让杨国政却愈挫愈勇,自告奋勇向领导领了任务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杨国政仔细推敲领悟钧瓷的烧制细节后,他的第一炉钧瓷终于成功面世,且釉色非常漂亮。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,而是继续总结经验,甚至对景德镇瓷器进行了深入研究,这让他后来连烧五窑,都非常成功。这也让他瞬间成了厂里的“红人儿”,黑板报、广播等都对他进行了宣传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由王安庭教授设计、杨国政烧制的钧瓷《双鹤瓶》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评中一举夺魁,作品照片刊登在 1978 年《人民画报》第 11 期上;1984 年斩获农、牧、渔业部级金奖。为他此后在钧瓷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杨国政大师在鉴定宋代钧瓷瓷片
精益求精,匠心成就国粹
子曰:“君子不器。”器者,形也。有形即有度,有度必满盈。故君子之思不器,君子之行不器,君子之量不器。杨国政以此自勉,从烧窑、拉坯、配釉到成品,他总将自己的“君子情结”融入其中,用艺术传道,格物致知。
1981 年,杨国政被调到国营瓷厂,从事配釉和制坯工作。1982 年 8 月,国营瓷厂派他参加建设部举办的全国中小厂长培训班,他进一步学习了配釉、施釉等陶瓷生产工艺。虽然工作简单重复,但他依然乐在其中,八年的学习和实践,让他熟知钧瓷的各种工艺流程,集手拉坯、适器配釉、烧窑观火于一身。1988 年秋,他毅然创办了自己的钧瓷窑口,距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。
那时候,曾有一个“神垕三国政”的传奇,叫做邢国政的型,辛国政的釉,杨国政的火。烧窑是钧瓷生产中最累的活之一,不仅枯燥乏味,还要整夜与窑厮守。但杨国政认为,钧瓷的美就是窑变的美,而窑变的关键是烧窑。烧成的火焰性质、温度和时间都对钧釉的呈色变化有重要影响。因此,要想得到钧瓷珍品,必须掌握烧窑的科学规律。多年来,他将自己的烧窑心得一一记录下来,对烧成的各个环节进行翔实对比分析,逐步探索出一套烧出精品窑的规律。
同时,杨国政坚持使用手拉坯技艺,仔细品味他的作品,会发现其器型并不硕大,但古朴端庄,釉色温润清丽,色重不媚、淡而不寡。既有湖蓝之静美,又有红枫之秋韵,给人厚重、简约之美。这是杨国政经过上千次实验得出的独具特色的釉方。例如作品《出戟尊》,造型古朴、灵动典雅,器身分为上、中、下三段,黄金分割、比例协调,在鼓、束、收、放的造像中形成了张弛、开合的对比效果;四面的出戟和柔韧的线条赋予尊体圆润、丰满的神韵,形体与色彩融为一体,显得庄严、肃穆、高贵,红斑又增添了灵动。这既不同于宋钧官窑纯粹单一的颜色,又是对钧瓷艺术的一种创新与大胆突破。
多年来, 杨国政的钧瓷作品获奖无数。1982 年、 1984 年制作的作品《长豹线枕》《孔雀瓶》在省旅游产品评比中获优秀奖。2005 年,在河南省钧瓷文化宣传周展评会参展的作品《钧瓷罗汉钵》《天蓝红斑双系罐》《玫瑰紫鱼缸》等 5 件作品获得钧瓷珍品奖。作品《红斑双系罐》在第三届中华 ( 天津 ) 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国民间精品展中荣获银奖。作品《月白釉窑变红斑双系罐》荣获首届“越杯”国陶瓷文化艺术创作与设计大奖赛银奖。河南省中国钧瓷文化节技术能手拉坯与雕塑大赛中参展的钧瓷作品《古币洗》《三足炉》《罗汉钵》荣获珍品奖,《古币钵》《折边碗》《菏口洗》获精品奖,《钧魂尊》获旅游产品银奖。2007 年,作品《四系罐》被评为陶瓷艺术设计类金奖。同年,在中国收藏家喜爱的艺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中,被评为 2007 年度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,作品《双沿洗》荣获金奖。2008 年,第五届禹州市中国钧瓷文化节钧瓷作品展评中《罗汉钵》
《菏口洗》获金奖,生产的钧瓷作品畅销香港、澳门、台湾、新加坡、美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。2009 年,第六届禹州( 中国) 钧瓷文化旅游节钧瓷作品展评中,《三足炉》《双系罐》《玄纹尊》《笔筒》等五件作品获珍品奖;《菏口碗》《鸡心碗》等七件作品获精品奖。2010 年,在钧瓷文化台湾行钧瓷作品展评会上,2 件作品荣获金奖,4 件作品荣获银奖,8 件作品荣获珍品奖;在“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”上,1 件作品荣获金奖;在河“2010 年 · 河南省艺术陶瓷作品展评会”上,3 件作品荣获金奖;作品《吉祥尊》在上海世博会河南馆展出;作品《钟式尊》在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主办的 “中原之星陶瓷设计艺术与创新大赛”中荣获金奖;在 “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”中,1 件作品荣获金奖。2011 年,在 2011 年中国工艺美术“百花奖”莆田)评比中,1 件作品荣获银奖。
杨国政的作品让北京、广东、上海等省市的藏家趋之若鹜,并成为美国、日本等国收藏界人士的珍爱。中国陶瓷协会副理事长、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会长王爱纯认为:“近年来,由于注浆等工艺的普遍使用,手拉坯制作的越来越少,杨国政一直坚持手拉坯制作,其作品独一无二。从釉上来说,厚重、有特点;从型上来说,讲究、大气、简洁、精到;从火候上来说,独到、实属奇美”。亦有藏家指出:杨国政制作的钧瓷古朴厚重、典雅端庄,简洁大方、线条流畅,体现着古代宫廷的崇高和法度,表露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,蕴含着人性与作品属性融合在一起的深刻哲理。
创新传承,用实践承载梦想
英国天文学家普罗克特说,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,就会变得神圣。如今的杨国政在钧瓷领域可谓是享有盛誉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高级工艺美术师、陶瓷工艺工程师、河南省“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等荣誉称号接踵而来,但他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,因为他还有愿望没有实现,那就是将钧瓷艺术发扬光大,让中国传统艺术闪闪发光。
据杨国政介绍,其实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,我国就对钧瓷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对策,为此,无数的钧瓷艺
术家也做出了巨大努力。但遗憾的是,直到今天,仍有很多人不了解钧瓷,与其他瓷器相比,认为钧瓷过于简单。这也让钧瓷的发展遇到了瓶颈,也给钧瓷的厂家带来了困难。
面对这一窘境,杨国政认为,拨开喧嚣的浮沉,“大家都应该静下心来,对钧瓷材质进行再认识,对创作理念进行再整合,对工艺技巧进行再扬弃。只有很好地认识钧瓷、具有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和更高超的创作技巧,才能进一步继承好、弘扬好钧瓷文化。”
根据多年的实践,杨国政将钧瓷的制作过程从原料、成型、釉料、烧成等分 8 个章节,写出了《中国钧瓷工艺》一书。2011 年,杨国政又出版了《窑变之美:杨国政钧瓷作品集》。杨国政希望这些用心血和汗水总结出来的体会,就是希望能使钧瓷技艺这朵艺术奇葩得到更多的传承。
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创新钧瓷艺术,杨国政收了几个徒弟,他儿子也在其中。同时,他筹建了集参观、研究、生产于一体的花园式工作室。他说:“窑火凝珍,钧艺千秋。我将为钧瓷贡献余生。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,杨国政展现给大家的是一份繁华背后的平淡,他在用素心素面的泥土来展现一份窑变之美,一份如诗如画的生命之美。杨国政与钧瓷,冥冥中,已经有了一种宿命,这辈子将不离不弃。
作品广荣尊
杨国政之子杨永超在拉坯创作
展厅一角
作品八方尊
作品鱼口瓶
标签: